世界对仿生人尚未完全做好准备

著名机器人学家、iRobot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近日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泡沫发出警告。持相同观点的远不止他一人。

质疑之声

在近期发表的评论中,布鲁克斯指出像Figure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已获得数十亿美元风险投资。但他认为:即便投入巨额资金,人形机器人仍无法掌握精细操作能力——即手部的精细运动控制——这导致它们本质上缺乏实用价值。

这一观点可能令某些投资者感到意外,但多位专注机器人领域的风险投资人和AI科学家向TechCrunch透露,他们预计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至少还需数年,甚至可能超过十年。

现实困境

机器人风投机构Cybernetix Ventures普通合伙人、MassRobotics联合创始人法迪·萨阿德表示,除了代替人类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外,他尚未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巨大市场。

“初次接触人形机器人的观察者可能对当前进展印象深刻,但我们对实际应用场景和营收潜力仍持保守态度。”萨阿德强调,安全性是他关注的另一重点——当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等工业场景中共处时,安全隐患尤为突出。若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这是多数公司的目标场景),风险将更加严峻。

“如果机器人砸中宠物或儿童,会造成严重伤害。这只是被忽视的重大障碍之一。”他补充道,“多少人能接受家中常驻人形机器人?若遭黑客攻击或夜间失控破坏物品,又该如何应对?”

技术时间线

英伟达AI研究副总裁桑贾·菲德勒坦言,虽然难以精确预测发展进程,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热潮令人联想到早期自动驾驶汽车的狂热。她指出:“2016-2017年时自动驾驶似乎触手可及,但实现全球范围完全自动驾驶至今仍是难题。这项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积累。”

英伟达首席科学家比尔·达利对此表示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自身也在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研发。

Eclipse风投合伙人塞斯·温特罗斯认为,虽然技术突破容易引发兴奋,但人形机器人系统极其复杂。“当某些系统还在应对六自由度挑战时,人形机器人已涉及60多个自由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具备合理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

现实检验

特斯拉的案例颇具代表性。2021年宣布研发Optimus人形机器人,原定2023年面世却未能实现。在2024年“我们,机器人”发布会上,这些机器人被曝光主要由幕后人员遥控操作。公司目前宣称2026年将开始销售。

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在9月融资后估值达390亿美元,但其实际部署数量备受质疑,该公司对此进行了坚决辩护。

希望之光

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没有未来。布鲁克斯也承认未来会出现人形机器人,但他预测其形态将包含轮式底盘等非人形特征,且全面问世至少还需十年。

目前已有企业在攻克布鲁克斯质疑的精细操作技术:Y Combinator支持的Proception和Loomia开发了能帮助机器人实现触觉感知的组件套件。多家公司开始获得订单——K-Scale Labs的CEO本杰明·博尔特透露,其人形机器人五天内获得超100台预售订单;Hugging Face的Reachy Mini迷你版开放预订五天即创下百万美元销售额,市场需求远超预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