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尼克特利谈将ChatGPT转变为操作系统
2022年,尼克·特利加入OpenAI担任ChatGPT负责人时,他的任务是将公司的研究成果商业化。如今他已在这一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该产品周活跃用户数已突破8亿。而现在,特利有了更宏大的计划:将ChatGPT打造成一个充满第三方应用的新型操作系统。
从浏览器汲取灵感
在旧金山Fort Mason举行的OpenAI第三届开发者大会上,特利向我阐述了他对ChatGPT未来的构想。他表示,正从网页浏览器中获取灵感来构建操作系统。过去十年间,浏览器已演变为一种新型操作系统——虽不同于macOS或Windows等传统系统,但凭借丰富的网络应用,已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场所。特利认为ChatGPT也将沿类似路径演进:成为一个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平台。
尽管特利未确认OpenAI是否在开发浏览器,但他承认浏览器“非常有趣”。同时,公司正与乔尼·艾夫及一批苹果资深设计师合作开发硬件设备系列。这些布局表明,充满应用的ChatGPT操作系统很可能成为OpenAI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核心组件。
曲折的探索之路
OpenAI对此构想已探索多时。2023年,公司推出了ChatGPT插件和GPT商店等“AI应用商店”项目,但市场反响平平。而本次推出的应用生态与OpenAI将ChatGPT转化为电商平台的愿景高度契合。Expedia、DoorDash和Uber等应用的接入将促进更多交易在ChatGPT内完成,OpenAI既可从中抽成,又能为第三方带来巨大商机。
对开发者而言,这可能是OpenAI迄今最具吸引力的方案。第三方应用能直接触达ChatGPT的8亿周活跃用户,成为核心体验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组件。开发者还能突破传统聊天机器人的局限,在ChatGPT内构建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生态治理的挑战
然而运营操作系统也伴随诸多难题。当被问及是否允许企业付费获得优先展示位时,特利表示OpenAI正在探索如何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对于开发者获取用户数据的需求,他透露可能通过“分区记忆”等功能实现精细化的数据授权管理,让用户能按需分享不同领域的对话数据。
产品与使命的融合
特利在访谈中特别强调,ChatGPT是实现OpenAI非营利使命的“载体”——通过开发和推广造福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来践行使命。面对部分研究人员担忧商业业务可能侵蚀非营利初衷,特利指出:ChatGPT正是AGI普惠大众的实践路径。他举例说明,从89岁自学编程的老人到通过AI辅助自闭症儿童的家庭,这些真实案例正是使命的具象体现。
对话实录:ChatGPT负责人的深度思考
平台化战略构想
如何看待ChatGPT作为企业平台的定位?
数年后回望,现在的ChatGPT就像命令行时代的产品。它功能强大但缺乏重要特性——易用性。传统操作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人们更习惯打开应用而非记忆命令。当前形态能吸引8亿周活跃用户堪称奇迹,而这种反直觉的增长正说明品类的潜力。
我们未来几年的进化方向是让ChatGPT本身成为操作系统。无论是写作、编程还是商业服务,都能找到对应应用。但我们不可能包办一切——不会自建音乐流媒体,不会复制Coursera的课程库,更不会涉足在线旅游业务。这正是需要合作伙伴的原因。
移动平台催生了Uber等新型应用,我相信ChatGPT也将孕育出全新的应用形态。同时,我们要让早期开发者能触达8亿用户,通过增强ChatGPT功能建立可持续业务,实现生态共赢。
创新源泉与形式拓展
ChatGPT的设计灵感来自何处?
创新不能拘泥于单一来源。我常告诉应聘者需要具备第一性原理思维,如果照搬Meta或Google的套路,迟早会陷入无例可循的境地。对于ChatGPT或Sora这类产品,根本没有先例可循。
浏览器的演变历程很有启发性——它已逐渐成为实际的操作系统。现在还有多少人主要使用桌面应用?多数工作都在浏览器中完成。我还研究过苹果PowerBook的早期广告,当时人们对这个“万能设备”的认知就像现在对ChatGPT——既是计算器又是闹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完美参照物并不存在。
如何拓展ChatGPT的硬件形态?
OpenAI鼓励大胆构想。目前我们覆盖了生产力领域(即ChatGPT本身),但娱乐、社交、硬件等所有品类都将被AI重塑。Sora代表我们对娱乐领域的探索,而硬件接入点同样充满可能。
我们构建的实质上是以账户体系和个人化身份联结的产品家族。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从不自我设限。即便只专注ChatGPT,也有无限可能,但我们的抱负远不止于此。
商业与使命的辩证关系
消费者业务如何契合非营利使命?
我刚加入时,OpenAI还是个可能发布demo的研究实验室。我的职责被定义为“帮助技术商业化”,产品当时主要是让研究成果具象化。这一点至今未变,Sora的发布就是例证——启动技术讨论的最佳方式就是推出实际产品。
后来我们意识到产品还能为使命提供资金支持——早在入职前我就明白这项技术耗资巨大。但ChatGPT成功后,我们的认知再次深化:既然AGI的降临是渐进过程,产品就应成为使命的传递载体。每周8亿用户通过ChatGPT实现目标——无论是89岁学编程的爷爷,还是用AI模拟社交场景帮助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这些就是使命的实践。将消费者业务单纯视为资金渠道有失公允,它实质上是使命的表达方式。
隐私保护与生态治理
如何平衡应用功能与用户隐私?
从首日起,我们就要求开发者向用户明确披露数据收集范围,且只批准数据请求合理的应用上架。已发布的开发者指南将避免因隐私政策拒绝应用时引发争议。
接下来我们将构建精细化授权机制,苹果“仅本次授权”或“始终允许”的模式值得借鉴。为实现这一点,可能需要设计ChatGPT的分区记忆系统——例如将健康对话与音乐偏好隔离,允许用户选择性分享。这需要科研与工程的协同攻坚。
对我们而言,透明度是不可妥协的底线。用户必须始终知晓数据流向,而控制功能将随系统完善逐步增强。
当多个同类应用共存时如何选择?
初期会同时展示所有选项。如果用户曾使用某个应用,系统会优先推荐;若使用过多个,则会询问偏好。随着系统进化,我们可能根据应用质量进行智能排序。目前我们对同类产品合作伙伴采取平等展示策略,这是最稳妥尊重的处理方式。
会允许企业付费获取优先展示位吗?
这正是我们希望与开发者共同探索的议题。事前制定完美方案意味着缺乏市场调研,而暂不明确规则虽会引发疑问,却保留了灵活调整空间。我们选择后者,因为生态建设是长期工程。
最终标准始终是用户体验。如果付费推荐导致无关应用泛滥,我们绝不会采纳;但如果能帮助优质应用获得曝光,或许不失为好机制。目前我们持开放态度,合作伙伴对此确有不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