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n在苹果应用商店社交应用中排名第二,该应用付费让用户录制通话并将数据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

一款名为Neon Mobile的新应用,竟在美国苹果应用商店社交网络类应用中排名第二。这款应用承诺录制用户的电话通话,并支付报酬以获取音频数据,再转售给人工智能公司。

Neon Mobile自称是一款创收工具,宣称用户通过授权音频对话每年可赚取”数百甚至数千美元”。根据其服务条款,与其他Neon用户通话每分钟可获得30美分,与非用户通话每日最高可获得30美元,推荐新用户也能获得奖励。

应用数据分析公司Appfigures的数据显示,该应用在9月18日首次登上美国应用商店社交网络类第476位,截至昨日已跃升至第10位。周三,Neon在iPhone社交类免费应用排行榜上更是攀升至第2位,当天早上还曾跻身全品类应用总榜第7位,最终位列第6。

根据Neon的服务条款,其移动应用可录制用户的来电和去电。但营销宣传称,除非通话对方也是Neon用户,否则仅录制用户本人的通话内容。这些数据将被出售给”AI公司”,用于”开发、训练、测试和改进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智能工具与系统及相关技术”。

此类应用能够上架应用商店,表明AI技术已深度侵入用户生活乃至传统隐私领域。而其高排名则证明,市场上已出现愿意用隐私换取微薄报酬的群体,无论这对个人或社会将造成多大代价。

尽管Neon的隐私政策有所说明,但其服务条款授予公司极其广泛的数据使用权限:

…全球范围内、独占性、不可撤销、可转让、免版税、已全额付费的权利和许可(含多级分许可权),允许以任何现有或未来开发的媒体格式和渠道,销售、使用、托管、存储、传输、公开展示、公开表演(包括通过数字音频传输)、向公众传播、复制、为显示目的而修改、根据条款创建衍生作品,以及分发用户的录音全部或部分内容。

这为Neon超越其宣称范围使用用户数据留下了充足的操作空间。条款还包含大量关于测试功能的说明,这些功能不提供担保且可能存在各类问题。

尽管Neon应用存在诸多警示信号,但从技术层面可能仍属合法。”仅录制通话单方内容旨在规避窃听法规定,”Blank Rome律师事务所隐私、安全与数据保护组合伙人詹妮弗·丹尼尔斯向TechCrunch表示,”根据多州法律,录制对话需获得双方同意…这是一种有趣的规避方式。”

格林伯格·格鲁斯克尔律师事务所网络安全与隐私律师彼得·杰克逊指出,”单方转录”的表述可能暗示应用仍会完整录制通话,只是在最终文本中删除对方内容。法律专家还担忧数据的匿名化程度——Neon声称在出售数据前会删除用户姓名、邮箱和电话号码,但未说明AI合作伙伴可能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语音数据可能被用于制作仿冒用户的诈骗电话,或用于训练AI语音模型。

“一旦你的声音数据外泄,就可能被用于欺诈,”杰克逊警告,”这家公司掌握你的电话号码和语音录音,足以伪造你的身份实施各种诈骗。”即便公司本身可信,Neon也未曾披露其合作伙伴名单及这些实体对数据的后续使用权限。与其他持有敏感数据的企业一样,Neon同样面临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

TechCrunch的简短测试发现,Neon在通话时未给出任何录制提示,也未警告接听方。应用操作与普通网络电话无异,来电显示仍为正常号码。创始人亚历克斯·基安未回应置评请求。商业文件显示,这位在公司网站上仅标注为”Alex”的创始人,实际在纽约一所公寓运营Neon。领英动态显示基安数月前曾从Upfront Ventures获得融资,但截至发稿该投资方未回应询问。

AI是否使用户对隐私问题变得麻木?

曾几何时,企图通过移动应用数据收集牟利的企业都采取隐蔽手段。2019年Facebook付费让青少年安装监控应用的丑闻曝光时,曾引发轩然大波。次年,当发现应用商店分析提供商通过数十个看似无害的应用收集移动生态使用数据时,舆论再次哗然。VPN应用经常被警告不如宣称的那么私密,政府报告也详细披露机构定期购买”市面流通”的个人数据。

如今,AI助手常态化参与会议记录,常开式AI设备也已上市。但丹尼尔斯指出,至少这些场景中所有参与者都同意被录制。面对个人数据的广泛使用和转售,可能已有用户悲观地认为,既然数据终将被卖,不如自己从中获利。

不幸的是,他们可能在无意中泄露过多信息,并危及他人隐私。”知识工作者乃至所有人,都迫切希望简化工作流程,”杰克逊分析道,”但部分效率工具显然是以牺牲隐私为代价的——不仅是用户自身隐私,更日益危及日常交流对象的隐私安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